稻米碾後,稻殼有很多用處:加在田裡、菜園當肥料;鋪在雞舍隔開禽類糞便,也可以混合米糠、剩飯當餵雞鴨的飼料;稻殼也是生火的材料,煮飯菜、燒水都很好用。米糠不論粗細都拿來餵食雞鴨,稻稈可以製作草繩,也是生火的好材料。剩飯剩菜拿來餵家禽或餵豬,菜葉、地瓜葉也一樣,洗米水倒在餿水桶中餵豬。
生活周遭的事物都是一物多用,每天煮飯燒水都是用大灶,廚房開兩個大小不同的灶,大灶燒洗澡水,年節時炊粿;小灶是煮飯煮菜用的。柴火的來源都是木頭和竹子,也是自己種的,竹子在田埂間最常見的,一方面當分界,另外也是乘涼、休息、吃點心的地方。
因為務農,所以沒什麼收入,只有在稻米收成或豬養大時才會有現金,大家手頭其實非常拮据。改為民國後,農家子弟也出外工作,增加家庭的收入,日常生活並沒有太大改變,這種生活型態一直到我小時候都是這樣。
後來鄰里養豬的人變少了,因為效率不高,主要還是糞坑的衛生問題。生火燒柴的家庭也變少了,大家改用瓦斯、電鍋、熱水器。後來我們家的田,先後面臨被徵收,畫為工業地、建地,也不種田了,因為平常要上班,種田太辛苦,體力和時間都吃不消。逐漸地,鄉鎮的景觀也改變了,多了很多房屋、建築,田地成為穿插之中的風景。2012年媒體在追打蘇家仕的豪華農舍時,事實上苗栗有更多豪華不一的農舍、景觀餐廳位於原本綠油油的田野間。
是誰把農田變成工業地、建地?凶手太多了!歷任縣長、農委會都脫不了責任,現在都會的生活雖然便利,但是食品安全的問題卻快讓台灣亡國了,鄰里間很多家的田都縮水了,雖然不種稻,但大都保持自己種菜,自己養雞的生活習慣。在過去五十年的土地景觀面貌改變遠大於一兩百年,農家從清末、日本時代、民國數百年所擁有的耕地日益縮減,讓我懷疑老家周圍的菜園、空地是否早晚都被蓋滿房子?是否鄰里間之後連種菜的畸零地都越來越少?泥土的觸感只能從花盆中去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