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食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食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涼拌青木瓜絲

夏天就是想吃涼拌的菜,所以乾脆把之前買的青木瓜拿來涼拌,不然要等上好幾天才會轉黃

於是就動作先沖洗一下,再刨去外皮,因為我沒有刨絲的器具,(原本有一個因為太久沒用生鏽被我丟了,一直沒去買新的!)我也不想用刀慢慢切絲,直接用刨刀刷成薄薄的木瓜片

放入玻璃容器中,隨便加點鹽巴,扣上蓋子搖一搖,讓它出水,其實青木瓜的水分不算多

然後加紅糖調味,再倒點醋,(因為本人不太喜歡吃醋調味的食物,所以醋買來都是和小蘇打加在一起,通水管用的!)涼拌青木瓜不加點醋又不好吃,可是嚐起來沒什麼酸味,正在猶豫要不要再多倒些醋時,忽然想到菜攤的老闆塞了兩個小檸檬給我,趕緊拿出來,切半擠汁,果然味道比醋好太多了Yummy!!!!





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客家菜~不受我家青睞的內臟

客家菜講究鹹、香,口味較重曾幾何時原本不受青睞的客家菜成了受大眾歡迎的美食,加上台灣的餐廳大部分都是混搭各地菜系,所以一般餐廳菜單常會有客家小炒,也賣麻婆豆腐。客家菜多半為家常菜,早期各家庭的菜色差異不大,但是到後來內臟類漸漸不受我們姊弟歡迎,所以從我們家餐桌上消失了


客家小炒
外界稱為客家小炒,嚴格來說是  cost down 的改良版,因為客家人的”炒肉”是宴客的菜色之一,婚喪辦桌時都會出現,主要的食材是乾魷魚,豬肉,蔥。一般家庭都是過節時才會出現,豬肉和乾魷魚都是拜拜的牲禮,神明和祖先享用之後,凡人也打打牙祭。料理前先將乾魷魚用洗米水或清水浸泡一晚,泡發後再剝去外層的膜,切成絲;豬肉也切絲;蔥切段。講究點可以加蝦米爆香


(外面魷魚羹所泡的乾魷魚,在泡時可能加了小蘇打或明礬之類的膨脹材料,所以比自家發的魷魚厚近一倍,食用起來咬勁夠,Q而脆!)


豬肉先爆香,再撈起;講究點可以加蝦米爆香。同一個鍋子的油再爆魷魚,稍微翻炒後,加點米酒去腥。蔥白先下,有點蔥香味時再把部分蔥葉豬肉、魷魚下鍋,還要淋醬油,才會有鹹香的味道出來。其實我自己算不上喜歡這道菜,夾蔥的次數多於肉或魷魚


客家人辦桌的炒肉和家庭餐桌上的炒肉並沒有差別,後來台北餐廳出現的客家小炒,多了豆干、芹菜、辣椒:芹菜還OK,因為沒有蔥時,大家都會改用芹菜,辣椒則視各人口味;豆干就很弔詭,一片豆干切片後可以充很大的場面,而且老實說一斤豆干比起肉或魷魚划算多了!有時候餐廳菜單的”客家小炒”,冠上”客家”的名號有點諷刺


薑絲大腸
這道菜在餐廳上菜時並未被改造,畢竟炒大腸腥味這麼重的菜,不適合加別的食材。料理時薑絲先下鍋爆香,再放大腸炒,用酒壓腥味,起鍋前再加醋翻炒,也是要蓋過大腸的味道。我們姊妹不喜歡薑絲大腸一是因為腥味,二是處理太麻煩


大腸是豬的消化器官,無論如何都有一股味道,要清洗很多次才會淡化;另外豬的肥油不只堆積在肉上,內臟包括腸道裡都有,要拔除大腸裡有臭味的肥油,真的是費工夫!所以我們不吃總可以吧,老爸老媽就別買了,搞幾小時炒一盤薑絲大腸,太累了


酸菜豬肚湯
這也是早期客家辦桌的必有湯品之一,一方面酸菜客家庄裡家家必備的食材,醃製的酸菜揚若是發酵不好,酸度不是太過就是不足,更別提甘味了。料理這道湯,是先熬煮酸菜湯,豬肚另外蒸熟,再擺盤放在酸菜湯上。重點是酸菜湯通常都是靠品質好的酸菜,不會再加什麼調味,包括鹽;除非酸菜沒味道


老實說,大腸都被嫌棄了;何況是更臭的豬肚,而且豬肚是用蒸的,即便是泡在酒裡也根本蓋不過吧?我們都覺得是它污染了酸菜湯的美味......


其他內臟
粉腸、生腸比照腸類拒絕,我不會點”五更腸旺”、”九轉肥腸”的菜,在麵線攤,如果是加大腸,不是蚵仔,我也會叫老闆給我一碗純麵線  至於比較高檔的豬肝、腰花也不愛,依”豬”拒絕往來


同為四隻腳的牛肚,我承認自己還頗愛的,尤其是牛肉麵店點一碗牛雜,因此每個人口味的矛盾是無法以常理解釋。至少我沒有怪到”吃鴨翅膀不吃鴨肉”、”不吃皮,連魚皮也不吃”


兩隻腳的雞鴨內贓,我都可以接受:因為雞鴨胗雖同樣是消化器官,但是胗的內部有一層厚的粗膜,處理時會把那層膜剝掉,就像雞鴨腳外層的厚膜一樣,簡而言之,爪子和胗沒有直接接觸到髒污;此外雞鴨內臟體積小,清洗和去除腥味都比較省事 。XD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菜豆

從傳統買了菜豆,5、6月正是盛產的季節。菜豆也是客家庄普遍的蔬菜之一,客家人稱為”長豆”


通常老媽約在農曆年前後開始用去年留下來的種子,埋在小花盆中放在陰涼處,天天澆水保持濕潤,等它發芽,之後再移植到菜園裡。等它長到一定的高度,再架起竹竿讓它攀爬


雖然我們家姊弟比較偏好四季豆,但是菜豆是一般客家菜園中年年都會種植的蔬菜,待端午節時候,炒一盤菜豆混合茄子的菜,更是節令菜餚之一菜豆除了清炒,加點九層塔之外,在客家人的餐桌上有另外的料理方式,是客家獨有的特色!


豆乾
長豆晒成的豆乾應該是客家特產吧?這也是在蔬菜大量盛產時,客家人儲藏醃菜,以備青黃不接時的傳統。豆乾的製法很簡單,清洗後將一條條長豆丟入滾水中燙過,再取出在陽光下曝晒一天,傍晚時再將晒過的長豆加鹽巴略為醃漬,之後每天拿去晒,直到豆子脫水轉為深褐接近黑色,再將脆硬的豆乾折成一小段一小段,方便保存


豆乾的烹調方式通常是煮湯,視各人喜好亦可與排骨或肉片一起煮;雖然我不愛吃豆乾,但是不可否認的,豆乾湯有一種自然的清甜干味,所以一般都是喝湯多於吃菜豆乾


菜豆粥
一般客家家庭較少煮稀飯當早餐,因為以前人家要下田工作,吃稀飯容易餓,但是在客庄,夏天也會煮一鍋清爽的菜豆粥,增進食慾!菜豆粥不是湯湯水水的,不像復興南路的清粥小菜的地瓜粥,嚴格來說比較類似軟爛的飯,除了翠綠的菜豆,不加其他佐料!這是物資不豐時候的古早味,現在你在家自己煮菜豆粥,愛加什麼都可以:溪、香菇、紅蘿蔔、油蔥酥......各人喜好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豬籠粄 ~ 草仔粿

豬籠粄是客家人清明節的應景食物,取其形狀像捉豬的竹籠,側面看是中間隆起的弧形,兩頭尖,中段剖面是三角形;但這盤中飧因為途中受到擠壓而變形了...

豬籠粄在早年物資不豐的年代是客家人過節的美食,雖然不必掃墓,過節的氛圍不能少!清明節在家中還是要祭祖,所以內餡中的肉就利用拜拜的豬肉,換換口味!

(苗栗客家人掃墓傳統是訂在農曆正月十六日,即元宵節次日,小時候都放掃墓假,台鐵也會加開火車讓外地遊子回家,現在有周休之後,很多家族改選在元宵節後的周末,方便外地工作的子孫不必請假.當然這改變日子的大事,不是活著的後輩說了算,還是請出最年長的叔公在大風水掃墓時,先婉言秉告再擲爻,得到聖爻代表祖先同意,次年才改日子掃墓)

做法:
粄皮:糯米和普通米以1:1的比例混合,洗淨後泡水(一下午或一晚上),然後送到附近有磨粄機的鄰居家,加水磨米漿,水桶中放一個布袋,將開口略為固定在桶緣,讓磨出的米漿流入布袋中.回家後將裝了米漿的布袋口擰轉綁緊,袋內不要有空氣,然後袋口朝上以大石頭等重物壓置,讓袋內的水慢慢流出來,米漿成為白色硬塊才可以揉製外皮.

揉搓時也是要取一小塊燙煮,以發揮米黏軟的功能,再加入其他剝成細塊的米團中揉搓,製成軟軟的米團,準備包豬籠粄
(今年老媽在外皮中加入艾草,成為名符其實的草仔粿,因為加黑糖,所以顏色較深;去年是包白色和艾草兩種)

內餡:
材料有香菇.蝦米.肉.豆干.大量蘿蔔絲.蒜,先把香菇.豆干和豬肉切丁,冬季晒的蘿蔔絲泡水後切小段,蒜也切細

因為用拜拜的豬肉,通常會把肥的部分下鍋爆豬油,取出豬油渣,再爆香蝦米.香菇.肉丁.豆干,放入大量蘿蔔絲拌炒,最後再加細蒜拌炒,盛起

葉子:
客家人一向喜歡用月桃葉,蒸時葉片可以增加香氣,洗淨葉片,剪成十公分左右一小片

包法:
將米團取一小塊,略為揉搓,放在掌中壓平,將餡料放在中間,先將中間兩端粄皮合起來,前後都封好後,再整理成豬籠粄,在葉片上塗抹一點油以免沾黏,再將豬籠粄放在葉片上

炊煮:
將豬籠粄放在蒸盤上排好,大鍋中放入大量水,水滾後放上蒸盤,大火蒸熟,即可享用美味的豬籠粄了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You are what you eat.

魚攤的老闆很詳細的告訴另外的顧客,鮭魚如果一餐沒吃完,可以用烤或微波加熱,或撕碎用來炒飯,不要回鍋再煎...和上星期他跟我說的一樣,在傳統市場買東西,可以學到食材的常識,進而尊重食物, 我喜歡向這類攤販買菜


你了解吃下去的食物怎麼來的嗎?


現在買菜時,會為了健康而買, 如紅蘿蔔, 木耳,各種菇, 海帶; 因為天生萬物有其時辰, 除了人類養的雞鴨豬,幾乎沒有當季的問題, 一年到頭都可以吃, 但是種植的蔬果和魚類, 通常都有其產季, 現在買菜會考慮產季, 有時還會故意挑小一點,細一點的來買, 如莖比較細的蒜, 或豆; 如果為了又大又美的賣相, 害怕農藥殘留.....所以有些經常上榜的蔬菜, 我很少買, 如茼蒿; 而加工的食品, 如:丸,餃也快成了拒絕往來戶


雖然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微弱, 無法影響市場, 現在人對於食物太漫不經心了, 學校不會教; 家長更不會,連自己都不清楚了,不可能教小朋友; 再加上外食普遍, 一般人都弄不清楚"何謂當季食材", 或許農民曆是個參考, 希望少點"  9月問茼蒿, 2月買絲瓜, 冬天買空心菜, 小黃瓜......:的顧客, 經常吃不對時,或許也是癌症的助長因素吧!

reading,listening

  • jamie t
  • just jack - the day i die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