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童年記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童年記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農家生活的末日

老爸老媽那一代七十幾歲的人,出生時是日本人(昭和),後來出生年變成民國二十幾年,二字頭的也讀過日本學校,識得一些日文。他們都是在苗栗鄉鎮長大的,從祖先開始都是以務農為生,那時候鄰里都是這麼過日子,有一些田自己種稻,自己養雞鴨鵝,自己種菜,自己養豬,大致都是自給自足的生活,想吃點水果也是自己在屋子前後種植果樹。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基本上柴和米都是自家生產的,油是買豬肥肉自己榨油。

稻米碾後,稻殼有很多用處:加在田裡菜園當肥料;鋪在雞舍隔開禽類糞便,也可以混合米糠剩飯當餵雞鴨的飼料;稻殼也是生火的材料,煮飯菜燒水都很好用。米糠不論粗細都拿來餵食雞鴨,稻稈可以製作草繩,也是生火的好材料。剩飯剩菜拿來餵家禽或餵豬,菜葉地瓜葉也一樣,洗米水倒在餿水桶中餵豬。

生活周遭的事物都是一物多用,每天煮飯燒水都是用大灶,廚房開兩個大小不同的灶,大灶燒洗澡水,年節時炊粿;小灶是煮飯煮菜用的。柴火的來源都是木頭和竹子,也是自己種的,竹子在田埂間最常見的,一方面當分界,另外也是乘涼休息吃點心的地方。

因為務農,所以沒什麼收入,只有在稻米收成或豬養大時才會有現金,大家手頭其實非常拮据。改為民國後,農家子弟也出外工作,增加家庭的收入,日常生活並沒有太大改變,這種生活型態一直到我小時候都是這樣。

後來鄰里養豬的人變少了,因為效率不高,主要還是糞坑的衛生問題。生火燒柴的家庭也變少了,大家改用瓦斯電鍋熱水器。後來我們家的田,先後面臨被徵收,畫為工業地建地,也不種田了,因為平常要上班,種田太辛苦,體力和時間都吃不消。逐漸地,鄉鎮的景觀也改變了,多了很多房屋、建築,田地成為穿插之中的風景。2012年媒體在追打蘇家仕的豪華農舍時,事實上苗栗有更多豪華不一的農舍、景觀餐廳位於原本綠油油的田野間。

是誰把農田變成工業地建地?凶手太多了!歷任縣長、農委會都脫不了責任,現在都會的生活雖然便利,但是食品安全的問題卻快讓台灣亡國了,鄰里間很多家的田都縮水了,雖然不種稻,但大都保持自己種菜,自己養雞的生活習慣。在過去五十年的土地景觀面貌改變遠大於一兩百年,農家從清末日本時代、民國數百年所擁有的耕地日益縮減,讓我懷疑老家周圍的菜園空地是否早晚都被蓋滿房子?是否鄰里間之後連種菜的畸零地都越來越少?泥土的觸感只能從花盆中去感受?

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中學聽的西洋歌- 五年級的回憶

唱片公司的前同事在臉書成立了80的社團,也辦80叭,勾起了當年在學校的記憶,我是上大學之後才參加舞會,國中在鄉下念書,不可能有機會;高中時有些同學有參加,但通常是透過哥哥姊姊的關係,也沒膽子邀一堆同學,更別提找外地來的同學一起跳舞。別忘了那可是”動員戡亂時期”,警察會抓舞會呢!就像我聽同學三五人約去某人家看A片,她們不介意你聽到她們的周末約,可是絕不敢讓新成員加入!


在鄉下沒有什麼機會接觸西洋音樂,當時全國的大學中學都瀰漫著民歌風潮,很多學校內有吉他社,校外有民歌比賽,所以書局都會賣”弦”,收錄了當紅民歌的簡譜與吉他譜70年代聽的西洋歌多半從”Donny & Marie Show"而來,這是我國中時最愛的節目,每個星期天晚上看中視播出的唐尼瑪麗奧斯蒙,跟著一起唱A little bit country, and a little bit rock & roll......旋律簡單又洗腦,其實對於其他曲目和表演者的印象並沒有太深刻,當時小女生視Donny & Marie為偶像,
http://youtu.be/Iw02dS75XI0
http://youtu.be/Yz2pLXKmiV4
或聽Donny Marie表演,載歌載舞,或者演些短劇,台灣當時的綜藝節目也有不少類似的橋段
http://youtu.be/5Kr1rUdwA_s

1980年我從苗栗北上念高一,從鄉下進入大都市可以說是脫繮的馬,雖然晚上回親戚家受到不少限制,基本上在校園內接觸到台北小孩,某種程度受到震撼。景女當然也有吉他社,不過對於我這個沒有音樂細胞的人來說,完全是純欣賞,旁觀同學苦練民歌,當紅的西洋歌也會納入,Andy Gibb的All I Have To Do Is Dream是西洋必備曲目


當年帥氣的Andy Gibb也是大家的青春偶像,跌破眾人眼鏡地愛上比他大很多歲的Victoria Principle,她在  Dynasty朝代 中演壞女人,兩人據說是在一場talk show認識的,還在Andy 主持的Solid Gold合唱,對樂迷來說應該是dream幻滅吧!最後Victoria還甩了他,真正 ”是可忍,熟不可忍”! 
http://youtu.be/euVYR7Pj5fs

另一個西洋音樂節目 Solid Gold 也有在三台播出,我對這節目的印象是Dionne Warwick主持,不知道是否主持人不夠年輕貌美,電視台沒有放在黃金檔播,對此節目非常模糊


值得一提的歌是Paul AnkaI Don't Like To Sleep Alone,查了一下這首歌是1975年的單曲,但這是高中一位同學開玩笑時的愛歌”,在女校曖昧保守的環境中,她常耍一招大擁抱嘴裡就哼101句:I don't like to sleep alone......

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童年回憶 ~ 割稻

在機器沒那麼普遍的時代,種稻子是需要很多人工的。從最先的浸泡種子發芽、犁田播種,平日的放水、施肥(客家習慣稱為放肥料)、晒水和最後的晒穀,都可以自家人完成,不必外面請工人,需要最多人力的包括插秧、除草及割稻。

沒有插秧機之前,要把秧苗鏟起放在畚箕中,然後有專人一排一排將三五株稻苗種在田裡,之後還要除草、施肥,稻子才會長得好。如果雜草不多,通常自家人在田裡分工合作拔掉雜草就可以了,不然又要多花一筆錢請人”搜草”(客語名稱除草);小時候也跟大人下田除草,農家最討厭的草叫做”稗子”,因為在插秧初期,稗子的外形和稻子幾乎一樣,等一兩個星期左右它才會急速抽高,但是這時候它已經吃掉一部分田裡的養分了!


割稻
割稻是農家的大事,通常還要殺雞或宰鴨,一方面拜拜保佑天晴興豐收,稻穀成熟後最怕大風,會把結實累累的稻差吹得東倒西歪;也怕下大雨,穀子會吸水發芽;另一方面雞鴨也當成割稻時給工人的餐點。不用幫忙的小朋友最開心了,因為有口福吃點心 !小孩的任務頂多是在大人沒空時,送送茶水到田裡 


記得在托兒所時,有位同學某一天大遲到,因為他堅持在家吃完割稻的點心之後,才姍姍來遲來托兒所上課,問題是割稻送點心的時間,早上約十點多,等他吃完到校時十一點多,已經要放學了,大家從窗戶看到他一個人走過安瀾宮前,老師又氣又好笑!


在割稻機沒出現前,至少要請五六個工人割稻,如果你家田大地大,所需求的人力更多,當然早上、下午兩頓點心,中餐,飲料涼水也要更多。我們家北邊的田約6分多,大概要一個工作天,客家庄的點心大同小異,夏天的米苔目(客語發音為米篩目)、綠豆湯、仙草,講究點會準備水粄(台語碗粿)、甜鹹湯圓;飲料多為自己煮的冬瓜茶仙草茶、青草茶和茶葉之類。飯菜多半有拜拜的雞鴨、豬肉。湯則是季節性的竹筍蘿蔔;或農家自製的酸菜、豆乾(長長的菜豆晒的,是客家特色)或其他蔬菜乾煮湯


講完吃的部分,回到割稻的重點:工人左手一把抓攏稻桿,右手持鐮刀在底部十至十五公分的高度割斷,(客家人把鐮刀稱為禾鐮,客語的禾即稻),割稻和插秧一樣,全程幾乎都彎腰半蹲,非常辛苦!另外有人負責把割下的稻桿拿到打穀機那裡。以前常聽大人說有南部的工人組成割稻小隊,沿途北上割稻打工


打穀
打鼓的機器是一個圓形的滾筒,上面佈滿三角形的突起,工人(通常是女性)腳踩機器,以轉動滾筒,雙手握稻桿底部往下拍打,使穀粒從稻桿脫落,事實上也夾帶一些零碎的葉片,所以要再過篩


打過穀的稻桿是農家可以再利用的寶,晒乾的稻草可以揉搓,三股絞成一條粗粗的草繩,綑綁重物小一時有位同學的媽媽就是專門結草繩的(客語音稱為揚管束),我曾經去她家看過。另外一個用途是拿來生火,以前農家都是燒柴火,用大小灶煮菜燒洗澡水 ,稻草結成一個小草結,先生起小火,再加竹枝或木柴,另外稻草也可以用來綁竹枝,弄成一紮紮的柴火 更早時,稻草也是鋪在草席下的床墊,冬暖夏涼


篩穀
篩穀很簡單,三或四支竹竿架起來,吊起篩子,把打下的稻穀堆在篩網上,人只要抬起把手,雙手前後擺動,穀粒會掉下來,剩下葉片。對小孩子來說是一件好玩的事,搖一搖,穀子就會掉下來,所以大人通常也會讓小孩子玩兩下,等小孩子沒力氣了再接手


晒穀
我最討厭晒穀了!因為稻穀的外殼有細小的芒刺,皮膚會很癢,可是晒穀是逃不掉的苦差事,夏天烈日當空,早上要用客家人稱為"趟A"的穀耙,把堆成三角圓錐的穀子攤平;傍晚要收起來堆成三角錐,(如果不下雨可以免收)白天每隔一小時就要把一行行攤開的稻穀耙開一層表面,讓所有的穀粒均勻曝晒,直到稻穀夠乾為止。夏天雖然頭戴斗笠,又流汗又癢,真正可以體會詩人形容的”粒粒皆辛苦”,我沒有荷鋤,但是晒穀也是”日當午”,我也是大汗小汗一直滴;冬天雖然翻動的頻率沒那麼頻繁,可是需要晒穀的日期長,一樣辛苦!


絞穀
穀子晒乾了,搬來風鼓機,把一畚箕一畚箕的穀子送上頂端漏斗,一人在另一面轉動風鼓,用風力把灰塵雜質吹到右側,乾淨的穀粒裝入布袋送入穀倉保存


一般農家應該很感謝發明插秧機、割稻機、烘穀機的人員,烘烤的穀和日晒的穀或許有口感的細緻差異,而插秧和割稻卻省卻很多力氣,以前要好幾個人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縮減為一個人駕機器在幾小時內就可以完成,農家聯合排好schedule,機器一來,一畝畝田很快就可以收工,不需要準備大量吃喝的;不過那種帶有儀式般的豐收喜悅也沒了!而且農會也允許農民直接繳溼穀


荷鋤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

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童年記憶 ~ 古早遊戲

在60年代左右,小朋友的娛樂多半在戶外,從幼稚園到小學最常玩的遊戲有一二三木頭人  過五關、跳房子、跳橡皮筋、彈珠、圓紙牌(即台語尪仔標)......。一二三木頭人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遊戲,也不需要任何道具;彈珠和尪仔標是男生愛玩的,用蚊香桶或餅乾盒收藏,幾乎每一個男生都有,需要技巧才能玩得好;而且玩得好的人通常可以從同伴那兒贏得更多彈珠或紙牌。隨著流行,紙牌的圖案也以當紅明星 布袋戲的人物......為主


跳橡皮筋
小收集綁東西的橡皮筋串成一長條,分攻守兩方,守方派兩人各執一端,身高就占了很大的便宜,攻的人一個個輪流,就像跳高一樣跳過去,高度的關卡分十關,通常直接由3開始:我記得1是地,2是腳腂,3是膝蓋,4是股骨,5是腰,6是腋下,7是肩膀,8是下巴,9是耳朵,10是頭頂,還可以拳頭為單位往上加高


玩的時候視同伴的年齡大小,以4或5為界,身體(包括衣褲)不能踫到橡皮筋;到高的關卡就一腳抬高,勾下橡皮筋,另一腳趕緊跨越。雖說身高在遊戲中比較吃香,但有些個子小的人彈性好,就是可以過關


過五關
在操場或晒穀場畫線就可以玩了!雖然名為5關,通常只有玩3關而已,因為場地限制。分為兩隊,猜拳決定攻守


攻的人從底下往後衝出去,再從外折返,白色的部分是攻方經過的路段,範圍以守的人兩腳伸直踫不到停在裡面的人;守的人只能在藍色範圍走動,攻守雙方都不能踩線,會被淘汰。深藍色那兩個方塊就像是本壘板,是最後的關卡,攻方必須要有一人踩過它才算贏了!


攻方通常都會趁不注意時,以最快速S型路線衝過去,如果守方實在太嚴密,攻方可以用猜拳方式過關,輸的人都會被淘汰,守方可以找其他隊友進來守最後不論是過關或全軍覆沒,兩隊再攻守交替








跳房子
玩跳房子時,大家都會撿一塊平滑的石頭或瓦片,(其實平日就在留意平滑的石頭了;甚至還會做記號註明所有權,上課時放在抽屜裡)憑印象畫出我玩過的跳房子,居然有3種圖形!有兩個腳丫的格子代表那一格,可以雙腳踩踏,稍為休息喘口氣


玩得時候從第1格開始,單腳將石頭踢一圈,回到1時,才能撿起來過關。接著再將石頭擲進第2格,踢一圈.....依此類推;如果中途踩線或單腳支持不住,或石頭出界,都要把石頭放在前淘汰前的那一格,換下一個人跳房子。有石頭占據的格子,其他人都不能通過,石頭和人都要穿越,所以如果中間很多格都不能通行,失敗的機率就很高


每一格都通過之後,你可以轉身朝後將石頭擲進任何一格,中那一格就是你的房子,你可以雙腳在房子裡稍為休息再繼續跳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童年回憶 ~ 換藥包

換藥包
小時候醫療資源不發達,要到火車站附近才有診所,福星街也沒有公車,只有爸和阿公兩輛腳踏車,出外要靠兩腳走到火r車站搭新竹客運或火車;或者到媽祖廟搭三輪車去火車站,看病非常不方便
(其實現在診所和藥房多了些,但還是在市中心,只是現在人有車,比以前走路快速方便)

所以農家牆上都有一個牛皮紙的大藥包,就像現代家庭的醫藥箱,裡面有一些簡便的成藥,不嚴重的病症可以應付:感冒,跌打損傷,腸胃藥,萬金油,碘酒.......,業務員每隔一兩個月就來拜訪,除了補充藥品,也淘汰過期的藥品,順帶結帳收費,還解說藥品的使用及解答老人小孩的疑問.......,什麼症狀配什麼藥,大人小孩的份量多少?

問題是:這些賣藥的人套句現在衛生署的術語”不具有專業藥師執照”,照樣穿梭在田野每一戶賣不知道哪來的藥?靠著彼此的信任,這個醫藥模式持續了很久然而隨著時代的腳步,這種模式就如它的起源一樣,默默地消失了!或許有些掙扎的過程,但對小朋友來說,補藥包的人來時偶爾夾帶一些硬糖果(客語音”阿面搭罵”)才是受歡迎的原因!



阿面搭罵:圓圓的水果硬糖 hard candy,外層黏上一層白砂糖顆粒,小時候的零食,我也不知道這個怪異的音是從哪來的?聽起來像日文發音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童年記憶 ~ 綽號

糍粑是客家人吃的麻糬,蒸熟的糯米在臼中不停地搗,當中還要用手去翻動,和加水,非常費工,而且因為是純糯米製作的,很黏,吃的時候抓在手掌中,用手握拳,從拇指和食指擠出一小塊一小塊,沾料是用糖和花生粉混合的,同時也避免糍粑黏在一起。是在婚禮喜慶廟會時必備的小點心


在客庄,姓徐的有一半綽號都叫”糍粑”,因為在客家話的發音中,徐的音 chi 和糍的音相同;如同姓賴的常被取”癩蝦蟆”;姓胡的叫”水蛭(胡其)”;姓周姓朱常常就是被取”豬八戒”(周的客語發音同豬);姓楊就是羊咩咩了


到這裡,突然想起一首小時候常念的兒歌:
 羊咩咩,七八歲,
 坐火車,提糍粑,
 沒糖好沾,沾泥沙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一個碗背後的故事

這個湯碗在我們家很久了,久到我有記憶以來就在那兒了!

四月一日明節前的周休,在下午打包豬籠粄和青菜,順便從儲物櫃中拿了幾個小碗碟準備帶回板橋使用,因為家中存放而沒有使用的杯盤碗實在很多,都是有一陣子百貨公司和活動的贈品.

老爸老媽閒聊的話題也轉向碗盤,老媽說當年分家時,奶奶把所有的家當都帶走了,留了三個大湯碗,三個普通湯碗,幾個盤子,十個碗給我們,吃飯的碗因為小孩容易打破,不知還剩下多少,湯碗都還在....說著說著,我去舊餐櫥翻出當年的湯碗給老媽看,順便也翻出這個小湯碗.

這只是奶奶留下來的,我們姊妹都不喜歡這只湯碗:一則牽扯到舊時不愉快的回憶;再者,老比一般瓷碗醜又重!從未正眼瞧它,它上頭的三角形花紋並不整齊,去年才被我發現碗底居然躺了兩個字”愛國”,真是醜上加醜!

它被奶奶帶走,當她年事已高,小孩也長大,不需要她照顧時,被那個人夫妻趕回三合院時,這只碗又隨同一些家當被帶下來,三合院分割改建透天厝時,跟著奶奶又進到我們家來.

老爸說這個碗大概有一百歲了,一直是奶奶在用的!

我當場吐他槽:”二次大戰結束是1945年,哪來百年?了不起六七十年吧!”

老爸嘀嘀咕咕:”日治時代就在我們家了,誰知道奶奶日本時代用了多久?”

碗盤的話題沒有再繼續,看它一把年紀,偶爾用到它時會小心些;而老爸手足間淡如水甚至形同陌路的情況也不會改變!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豬籠粄 ~ 草仔粿

豬籠粄是客家人清明節的應景食物,取其形狀像捉豬的竹籠,側面看是中間隆起的弧形,兩頭尖,中段剖面是三角形;但這盤中飧因為途中受到擠壓而變形了...

豬籠粄在早年物資不豐的年代是客家人過節的美食,雖然不必掃墓,過節的氛圍不能少!清明節在家中還是要祭祖,所以內餡中的肉就利用拜拜的豬肉,換換口味!

(苗栗客家人掃墓傳統是訂在農曆正月十六日,即元宵節次日,小時候都放掃墓假,台鐵也會加開火車讓外地遊子回家,現在有周休之後,很多家族改選在元宵節後的周末,方便外地工作的子孫不必請假.當然這改變日子的大事,不是活著的後輩說了算,還是請出最年長的叔公在大風水掃墓時,先婉言秉告再擲爻,得到聖爻代表祖先同意,次年才改日子掃墓)

做法:
粄皮:糯米和普通米以1:1的比例混合,洗淨後泡水(一下午或一晚上),然後送到附近有磨粄機的鄰居家,加水磨米漿,水桶中放一個布袋,將開口略為固定在桶緣,讓磨出的米漿流入布袋中.回家後將裝了米漿的布袋口擰轉綁緊,袋內不要有空氣,然後袋口朝上以大石頭等重物壓置,讓袋內的水慢慢流出來,米漿成為白色硬塊才可以揉製外皮.

揉搓時也是要取一小塊燙煮,以發揮米黏軟的功能,再加入其他剝成細塊的米團中揉搓,製成軟軟的米團,準備包豬籠粄
(今年老媽在外皮中加入艾草,成為名符其實的草仔粿,因為加黑糖,所以顏色較深;去年是包白色和艾草兩種)

內餡:
材料有香菇.蝦米.肉.豆干.大量蘿蔔絲.蒜,先把香菇.豆干和豬肉切丁,冬季晒的蘿蔔絲泡水後切小段,蒜也切細

因為用拜拜的豬肉,通常會把肥的部分下鍋爆豬油,取出豬油渣,再爆香蝦米.香菇.肉丁.豆干,放入大量蘿蔔絲拌炒,最後再加細蒜拌炒,盛起

葉子:
客家人一向喜歡用月桃葉,蒸時葉片可以增加香氣,洗淨葉片,剪成十公分左右一小片

包法:
將米團取一小塊,略為揉搓,放在掌中壓平,將餡料放在中間,先將中間兩端粄皮合起來,前後都封好後,再整理成豬籠粄,在葉片上塗抹一點油以免沾黏,再將豬籠粄放在葉片上

炊煮:
將豬籠粄放在蒸盤上排好,大鍋中放入大量水,水滾後放上蒸盤,大火蒸熟,即可享用美味的豬籠粄了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五年級的童年記憶 ~ 公廳

在三合院的中東西廂的連接點是公廳,即祭祀的祠堂,門上是東海堂號及春聯,剛識字時附迎的堂號和春聯是我們學習認字的標的之一,也能比對清河堂,西夏堂...的姓,現在除了東海,豫章兩個堂號,其他都忘了!

我們公廳東面外牆上有后土,內部中央是桃園三結義的畫像,左側才是徐氏祖先牌位,神桌下方有一個位置,忘了是供奉什麼?逢年過節,除了三合院的每一戶,下伙房其他家也會回來一起祭拜,三張方桌擺滿了牲禮

公廳也是結婚與人生的終點,伯公,阿公死後的棺木也都暫放在公廳東側,讓家人守候點香,大殮小殮出門,客家習俗是人死後儘早入土,除非過年前或者是沒有好日子下葬,否則三日至一星期就會下葬.

公廳另一個重點是結婚,新人都要先祭拜祖先,所以在靠近門口處吊掛起一排新娘燈籠(我不知道正確的名稱),燈籠是方框木架撐開,外罩代表喜氣的圖案刺繡,如鴛鴦,龍鳳,鶴等,還有新郎新娘結婚的落款,公廳通常懸掛三套新娘燈籠.待有新人的燈籠進駐時,就取代最先的一對,至於收口起來的燈籠是交由自己保存或燒掉.丟掉,我也不清楚?

小時候會從新郎新娘的名字中認出燈籠是哪個嬸嬸嫁過來的,只是燈籠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更新,因為老爸那一輩都結婚生子,可是到了我們這一代卻都晚婚,後來三合院分割,各家改建成透天厝,各家自己祭祖,而公廳也廢了,更不會有那個新娘嫁妝的燈籠出現了!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五年級的童年記憶 ~ 三合院

小時候在鄉下住的是三合院,現在老家是透天厝,在台北住的是大廈,雖然屋子的形式不一樣,但是農家的三合院卻是長久的回憶!

三合院坐北朝南,我們家位於西邊的直角區塊,三合院以公廳(家族祠堂)為中心,正對面是大門,道路卻位於北邊,即三合院的背後,所以各戶人家通常走另外一個門出入,除非嫁娶出殯舞龍等大事非由正門進出不可!

農家的隔局不全然相同,但有共通點,依據功能:客廳,廚房(含大灶,穀倉),房間,浴室.因為穀倉的緣故,我們家有養貓,負責捉老鼠.此外,每一家都有養豬,雞,鴨,雞舍可以搭在屋外或中庭,但豬舍都是另外獨立建的,和三合院主屋分開,廁所就在豬欄旁,古時候沒有馬桶,廁所就是糞坑上架幾條木板,有些人家的豬舍有門,內外都可以鎖.

豬舍和主屋間是私人通道,白天還沒什麼,晚上上廁所就十分不方便,豬舍也沒有燈,所以要帶手電筒,還要人陪著一起去,下雨天也不方便.....(尶尬)

廚房是燒水煮飯的地方,雖然有瓦斯,但是農家節儉,一般燒洗澡水,煮菜還是用灶,柴火儲存在豬舍,灶前只留幾天的用量.水都是用井水,三合院的井在東側,用馬達連接管線抽到我們家,小時候我要幫忙生火.

這種農家生活型態,我想是爺爺小時候就是如此,更早時沒有電,去井邊打水,挑水,我想也是爺爺,老爸兄弟們的工作!

reading,listening

  • jamie t
  • just jack - the day i die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