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童年回憶 ~ 割稻

在機器沒那麼普遍的時代,種稻子是需要很多人工的。從最先的浸泡種子發芽、犁田播種,平日的放水、施肥(客家習慣稱為放肥料)、晒水和最後的晒穀,都可以自家人完成,不必外面請工人,需要最多人力的包括插秧、除草及割稻。

沒有插秧機之前,要把秧苗鏟起放在畚箕中,然後有專人一排一排將三五株稻苗種在田裡,之後還要除草、施肥,稻子才會長得好。如果雜草不多,通常自家人在田裡分工合作拔掉雜草就可以了,不然又要多花一筆錢請人”搜草”(客語名稱除草);小時候也跟大人下田除草,農家最討厭的草叫做”稗子”,因為在插秧初期,稗子的外形和稻子幾乎一樣,等一兩個星期左右它才會急速抽高,但是這時候它已經吃掉一部分田裡的養分了!


割稻
割稻是農家的大事,通常還要殺雞或宰鴨,一方面拜拜保佑天晴興豐收,稻穀成熟後最怕大風,會把結實累累的稻差吹得東倒西歪;也怕下大雨,穀子會吸水發芽;另一方面雞鴨也當成割稻時給工人的餐點。不用幫忙的小朋友最開心了,因為有口福吃點心 !小孩的任務頂多是在大人沒空時,送送茶水到田裡 


記得在托兒所時,有位同學某一天大遲到,因為他堅持在家吃完割稻的點心之後,才姍姍來遲來托兒所上課,問題是割稻送點心的時間,早上約十點多,等他吃完到校時十一點多,已經要放學了,大家從窗戶看到他一個人走過安瀾宮前,老師又氣又好笑!


在割稻機沒出現前,至少要請五六個工人割稻,如果你家田大地大,所需求的人力更多,當然早上、下午兩頓點心,中餐,飲料涼水也要更多。我們家北邊的田約6分多,大概要一個工作天,客家庄的點心大同小異,夏天的米苔目(客語發音為米篩目)、綠豆湯、仙草,講究點會準備水粄(台語碗粿)、甜鹹湯圓;飲料多為自己煮的冬瓜茶仙草茶、青草茶和茶葉之類。飯菜多半有拜拜的雞鴨、豬肉。湯則是季節性的竹筍蘿蔔;或農家自製的酸菜、豆乾(長長的菜豆晒的,是客家特色)或其他蔬菜乾煮湯


講完吃的部分,回到割稻的重點:工人左手一把抓攏稻桿,右手持鐮刀在底部十至十五公分的高度割斷,(客家人把鐮刀稱為禾鐮,客語的禾即稻),割稻和插秧一樣,全程幾乎都彎腰半蹲,非常辛苦!另外有人負責把割下的稻桿拿到打穀機那裡。以前常聽大人說有南部的工人組成割稻小隊,沿途北上割稻打工


打穀
打鼓的機器是一個圓形的滾筒,上面佈滿三角形的突起,工人(通常是女性)腳踩機器,以轉動滾筒,雙手握稻桿底部往下拍打,使穀粒從稻桿脫落,事實上也夾帶一些零碎的葉片,所以要再過篩


打過穀的稻桿是農家可以再利用的寶,晒乾的稻草可以揉搓,三股絞成一條粗粗的草繩,綑綁重物小一時有位同學的媽媽就是專門結草繩的(客語音稱為揚管束),我曾經去她家看過。另外一個用途是拿來生火,以前農家都是燒柴火,用大小灶煮菜燒洗澡水 ,稻草結成一個小草結,先生起小火,再加竹枝或木柴,另外稻草也可以用來綁竹枝,弄成一紮紮的柴火 更早時,稻草也是鋪在草席下的床墊,冬暖夏涼


篩穀
篩穀很簡單,三或四支竹竿架起來,吊起篩子,把打下的稻穀堆在篩網上,人只要抬起把手,雙手前後擺動,穀粒會掉下來,剩下葉片。對小孩子來說是一件好玩的事,搖一搖,穀子就會掉下來,所以大人通常也會讓小孩子玩兩下,等小孩子沒力氣了再接手


晒穀
我最討厭晒穀了!因為稻穀的外殼有細小的芒刺,皮膚會很癢,可是晒穀是逃不掉的苦差事,夏天烈日當空,早上要用客家人稱為"趟A"的穀耙,把堆成三角圓錐的穀子攤平;傍晚要收起來堆成三角錐,(如果不下雨可以免收)白天每隔一小時就要把一行行攤開的稻穀耙開一層表面,讓所有的穀粒均勻曝晒,直到稻穀夠乾為止。夏天雖然頭戴斗笠,又流汗又癢,真正可以體會詩人形容的”粒粒皆辛苦”,我沒有荷鋤,但是晒穀也是”日當午”,我也是大汗小汗一直滴;冬天雖然翻動的頻率沒那麼頻繁,可是需要晒穀的日期長,一樣辛苦!


絞穀
穀子晒乾了,搬來風鼓機,把一畚箕一畚箕的穀子送上頂端漏斗,一人在另一面轉動風鼓,用風力把灰塵雜質吹到右側,乾淨的穀粒裝入布袋送入穀倉保存


一般農家應該很感謝發明插秧機、割稻機、烘穀機的人員,烘烤的穀和日晒的穀或許有口感的細緻差異,而插秧和割稻卻省卻很多力氣,以前要好幾個人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縮減為一個人駕機器在幾小時內就可以完成,農家聯合排好schedule,機器一來,一畝畝田很快就可以收工,不需要準備大量吃喝的;不過那種帶有儀式般的豐收喜悅也沒了!而且農會也允許農民直接繳溼穀


荷鋤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ading,listening

  • jamie t
  • just jack - the day i die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