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童年記憶 ~ 古早遊戲

在60年代左右,小朋友的娛樂多半在戶外,從幼稚園到小學最常玩的遊戲有一二三木頭人  過五關、跳房子、跳橡皮筋、彈珠、圓紙牌(即台語尪仔標)......。一二三木頭人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遊戲,也不需要任何道具;彈珠和尪仔標是男生愛玩的,用蚊香桶或餅乾盒收藏,幾乎每一個男生都有,需要技巧才能玩得好;而且玩得好的人通常可以從同伴那兒贏得更多彈珠或紙牌。隨著流行,紙牌的圖案也以當紅明星 布袋戲的人物......為主


跳橡皮筋
小收集綁東西的橡皮筋串成一長條,分攻守兩方,守方派兩人各執一端,身高就占了很大的便宜,攻的人一個個輪流,就像跳高一樣跳過去,高度的關卡分十關,通常直接由3開始:我記得1是地,2是腳腂,3是膝蓋,4是股骨,5是腰,6是腋下,7是肩膀,8是下巴,9是耳朵,10是頭頂,還可以拳頭為單位往上加高


玩的時候視同伴的年齡大小,以4或5為界,身體(包括衣褲)不能踫到橡皮筋;到高的關卡就一腳抬高,勾下橡皮筋,另一腳趕緊跨越。雖說身高在遊戲中比較吃香,但有些個子小的人彈性好,就是可以過關


過五關
在操場或晒穀場畫線就可以玩了!雖然名為5關,通常只有玩3關而已,因為場地限制。分為兩隊,猜拳決定攻守


攻的人從底下往後衝出去,再從外折返,白色的部分是攻方經過的路段,範圍以守的人兩腳伸直踫不到停在裡面的人;守的人只能在藍色範圍走動,攻守雙方都不能踩線,會被淘汰。深藍色那兩個方塊就像是本壘板,是最後的關卡,攻方必須要有一人踩過它才算贏了!


攻方通常都會趁不注意時,以最快速S型路線衝過去,如果守方實在太嚴密,攻方可以用猜拳方式過關,輸的人都會被淘汰,守方可以找其他隊友進來守最後不論是過關或全軍覆沒,兩隊再攻守交替








跳房子
玩跳房子時,大家都會撿一塊平滑的石頭或瓦片,(其實平日就在留意平滑的石頭了;甚至還會做記號註明所有權,上課時放在抽屜裡)憑印象畫出我玩過的跳房子,居然有3種圖形!有兩個腳丫的格子代表那一格,可以雙腳踩踏,稍為休息喘口氣


玩得時候從第1格開始,單腳將石頭踢一圈,回到1時,才能撿起來過關。接著再將石頭擲進第2格,踢一圈.....依此類推;如果中途踩線或單腳支持不住,或石頭出界,都要把石頭放在前淘汰前的那一格,換下一個人跳房子。有石頭占據的格子,其他人都不能通過,石頭和人都要穿越,所以如果中間很多格都不能通行,失敗的機率就很高


每一格都通過之後,你可以轉身朝後將石頭擲進任何一格,中那一格就是你的房子,你可以雙腳在房子裡稍為休息再繼續跳



1 則留言:

reading,listening

  • jamie t
  • just jack - the day i die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