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合院的中東西廂的連接點是公廳,即祭祀的祠堂,門上是東海堂號及春聯,剛識字時附迎的堂號和春聯是我們學習認字的標的之一,也能比對清河堂,西夏堂...的姓,現在除了東海,豫章兩個堂號,其他都忘了!
我們公廳東面外牆上有后土,內部中央是桃園三結義的畫像,左側才是徐氏祖先牌位,神桌下方有一個位置,忘了是供奉什麼?逢年過節,除了三合院的每一戶,下伙房其他家也會回來一起祭拜,三張方桌擺滿了牲禮
公廳也是結婚與人生的終點,伯公,阿公死後的棺木也都暫放在公廳東側,讓家人守候點香,大殮小殮出門,客家習俗是人死後儘早入土,除非過年前或者是沒有好日子下葬,否則三日至一星期就會下葬.
公廳另一個重點是結婚,新人都要先祭拜祖先,所以在靠近門口處吊掛起一排新娘燈籠(我不知道正確的名稱),燈籠是方框木架撐開,外罩代表喜氣的圖案刺繡,如鴛鴦,龍鳳,鶴等,還有新郎新娘結婚的落款,公廳通常懸掛三套新娘燈籠.待有新人的燈籠進駐時,就取代最先的一對,至於收口起來的燈籠是交由自己保存或燒掉.丟掉,我也不清楚?
小時候會從新郎新娘的名字中認出燈籠是哪個嬸嬸嫁過來的,只是燈籠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更新,因為老爸那一輩都結婚生子,可是到了我們這一代卻都晚婚,後來三合院分割,各家改建成透天厝,各家自己祭祖,而公廳也廢了,更不會有那個新娘嫁妝的燈籠出現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