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The Pretender

The Pretender是一個系列的online game,我在bigfishgames.com發現的,故事情節是設定一個魔術師在表演時念起咒語,卻不小心開啟另一個空間,把現場觀眾的魂吸引至其他空間,他必須要把所有人的魂魄帶回去




                              


遊戲玩法很簡單,像瑪利歐一樣,利用箭頭指揮人物上、下、左、右;不同的是魔術師在路途中,要利用不同的魔法magic,變成風、水、石頭人、火,清除障礙物:風可以趨動船航行、自動隨氣流上升;水可以滅火、下雨使樹苗成長;火燒毀可燃的障礙;石頭人推動石球拆掉石塊;人可以開啟橋墩。除了使用水魔法可以在水中緩慢上移,其他狀態只有利用梯子、樹攀爬,個人比較喜歡這種設定,因為每次玩瑪利歐時,要同時跳和身左右移動的時候,尤其是有半格差距,我老是拿捏不好,讓瑪利歐掛掉


關卡中通常有幾隻魂魄待牽引至門口,有些a關需要有策略,哪一個要先開始,否則無法順利過關。遊戲並沒有時間限制,如果發現錯誤,可以隨時restartI really enjoy playing it.

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First track 第一首英文歌

國外歌手專訪或電台DJ和call in的聽眾聊天時,常會帶到一個話題”first record you bought”,通常這個問題會帶來不少”笑果”,因為國外音樂風氣盛,小朋友有自己愛聽的歌,爸媽也不禁止小朋友接觸,也會帶孩小聽偶像演唱會,很多人小時候聽和買的第一張單曲都是當時最紅的偶像,boy band、idol;而這些歌曲長大後你可能羞於承認:"天啊!我怎麼會迷他/她”

鄉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太有機會接觸音樂,我們家最早只有類似這種老式收音機,是淺綠色的,高高放在客廳架子上,是爺爺奶奶在聽;後來才有電視而且以老爸鐵路局薪水養五個小孩,不可能供小孩學音樂,就連買唱片卡帶也負擔不起,小時候聽的音樂只有從電視和廣播而來,所以就是”群星會”之類的國語老歌,那時黃俊雄布袋戲採用了許多西洋歌曲的旋律,做為人物出場曲或插曲,所以對部分流行音樂的旋律或許印象深刻,但對於原曲可能莫宰羊,最代表的一首就是敲三下 Knock Three Times


印象中是上了高中到台北念書之後,才真正有機會自己買音樂卡帶,高一時買了一套當年流行的合輯”歌唱學英語”,裡面收錄了一堆老歌和當紅英文歌,因為當年對版權的保護不周延,大家都是買大合輯,記不得自己何時買第一張完整專輯,也不記得是哪一張了!直到上大學才用家教賺的錢買手提音響,收集喜歡的音樂;而擁有自己的音響後,最常買空白帶,從廣播中錄喜歡的歌,製作自己的合輯。當年在宿舍聽流行歌曲節目有固定的schedule:陶曉清7點余光、8點羅小雲,半夜藍青,ICRT

雖然無法擁有自己愛聽的音樂,但是我接觸西洋流行歌曲卻是從小開始,現在不能確定是幾歲,算是耳濡目染的結果,也是一種無心插柳;誰也說不上來,當年最討厭的隔壁音樂轟炸,無形中培養出愛音樂的嗜好我印象中的第一首英文歌應該是Beautiful Sunday。 
http://youtu.be/feegxv4goKo

忘了何時,隔壁堂叔家租給別人,三合院屋簷和樑柱是有空隙的,即使大家門窗緊閉,空氣還是流通的,更何況我們家客廳是沒有門,所以隔壁聲響即使聽不清楚,卻成了嗡嗡的擾人分貝。當時老媽和三合院的嬸嬸們幾乎都在玻璃廠上班,隔壁家算是一家小玻璃廠的老闆,一家兩代都在自家廠裡工作,在燠熱的廠房累了一天,哥兄弟倆最大的娛樂就是回家聽音樂,而且他們習慣開很大聲,一邊走動、沖涼、吃冰涼的點心。下午4、5點一下班到家就把音響打開,播放他們愛聽的歌,我們家、晒穀場都聽得一清二楚,他們最愛廣東歌,尤其是許冠英兄弟,每天必播”天才與白癡”,而且播完一遍還repeat,偶爾會有英文歌,只記得他們的愛歌就包括:Beautiful Sunday、Sha La La La (http://youtu.be/n5kBF8cByIY)


三合院除了徐氏家族,只出現兩次外來家庭,另外一家是刑家,平常刑老太太常聽收音機中的京劇,她是凌波迷,最愛黃梅調,”梁山伯和祝英台”看了十幾次,有一次是我們姊姊和她去看,那是我在苗栗唯二看電影經驗!刑哥搬來時是高中生,收藏不少唱片,國語英文都有,後來搬走時,不想帶太多舊東西,刑老太太把很多家當廉價賣給三合院的家庭,老媽接收了茶几桌子,甚至還有一堆唱片,不知道是否有點強迫推銷,因為我們根本買不起唱盤,這堆唱片就收在老櫃子抽屜下的暗格中,因為不懂得保養和珍惜,後來發霉都丟了!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國中台中圖書館新館 新體驗



 國立臺中圖書館:台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圖書館給人的印象就是一排排書架,比人高的書架擺了許多書,同時也遮住了光線和空氣的流通,再不然就是考前到圖書館K書吹冷氣;這次到國中圖是參加體驗活動,是一次新鮮的體驗,打破大家對圖書館的既有印象!

  很開心可以放慢腳步,才能認識國中圖的環境及設備,也是一次很難得的台中圖書館數位體驗。

  一進來明亮的一樓大廳由於國中圖新館館內空間非常大,所以設計團隊在天花板利用了流線光帶做為動線引導,這樣的流線光帶設計,每個樓層都有。而大廳也設置了感應們,館內每一本書都有電子晶片。(近來國中圖在台中火車站設置了書櫃,不知道借還書的管理是否就是歸功於電子晶片?總之讓更多民眾方便借還書,帶動閱讀風氣,可說是科技帶來的便利!)


                
側邊的兒童閱覽區,活潑鮮艷的色彩讓整個空間剎時充滿卡哇依的感覺,相信每一個進來的小朋友都會愛上圖書館!再來就是Lucky books感應系統,這個系統透過RFID借書證晶片會自動感應,依據你過去的借書習慣,幫你挑選適合借的書喔!相信會讓民眾非常想要親身體驗!






2樓則有團體包廂沙發區,提供液晶電視和藍光player等高規格的享受,相信之後會是大朋友小朋友假日最愛來的休閒區域。像這樣,在圖書館泡一整天也很輕鬆愉快!


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客家菜~不受我家青睞的內臟

客家菜講究鹹、香,口味較重曾幾何時原本不受青睞的客家菜成了受大眾歡迎的美食,加上台灣的餐廳大部分都是混搭各地菜系,所以一般餐廳菜單常會有客家小炒,也賣麻婆豆腐。客家菜多半為家常菜,早期各家庭的菜色差異不大,但是到後來內臟類漸漸不受我們姊弟歡迎,所以從我們家餐桌上消失了


客家小炒
外界稱為客家小炒,嚴格來說是  cost down 的改良版,因為客家人的”炒肉”是宴客的菜色之一,婚喪辦桌時都會出現,主要的食材是乾魷魚,豬肉,蔥。一般家庭都是過節時才會出現,豬肉和乾魷魚都是拜拜的牲禮,神明和祖先享用之後,凡人也打打牙祭。料理前先將乾魷魚用洗米水或清水浸泡一晚,泡發後再剝去外層的膜,切成絲;豬肉也切絲;蔥切段。講究點可以加蝦米爆香


(外面魷魚羹所泡的乾魷魚,在泡時可能加了小蘇打或明礬之類的膨脹材料,所以比自家發的魷魚厚近一倍,食用起來咬勁夠,Q而脆!)


豬肉先爆香,再撈起;講究點可以加蝦米爆香。同一個鍋子的油再爆魷魚,稍微翻炒後,加點米酒去腥。蔥白先下,有點蔥香味時再把部分蔥葉豬肉、魷魚下鍋,還要淋醬油,才會有鹹香的味道出來。其實我自己算不上喜歡這道菜,夾蔥的次數多於肉或魷魚


客家人辦桌的炒肉和家庭餐桌上的炒肉並沒有差別,後來台北餐廳出現的客家小炒,多了豆干、芹菜、辣椒:芹菜還OK,因為沒有蔥時,大家都會改用芹菜,辣椒則視各人口味;豆干就很弔詭,一片豆干切片後可以充很大的場面,而且老實說一斤豆干比起肉或魷魚划算多了!有時候餐廳菜單的”客家小炒”,冠上”客家”的名號有點諷刺


薑絲大腸
這道菜在餐廳上菜時並未被改造,畢竟炒大腸腥味這麼重的菜,不適合加別的食材。料理時薑絲先下鍋爆香,再放大腸炒,用酒壓腥味,起鍋前再加醋翻炒,也是要蓋過大腸的味道。我們姊妹不喜歡薑絲大腸一是因為腥味,二是處理太麻煩


大腸是豬的消化器官,無論如何都有一股味道,要清洗很多次才會淡化;另外豬的肥油不只堆積在肉上,內臟包括腸道裡都有,要拔除大腸裡有臭味的肥油,真的是費工夫!所以我們不吃總可以吧,老爸老媽就別買了,搞幾小時炒一盤薑絲大腸,太累了


酸菜豬肚湯
這也是早期客家辦桌的必有湯品之一,一方面酸菜客家庄裡家家必備的食材,醃製的酸菜揚若是發酵不好,酸度不是太過就是不足,更別提甘味了。料理這道湯,是先熬煮酸菜湯,豬肚另外蒸熟,再擺盤放在酸菜湯上。重點是酸菜湯通常都是靠品質好的酸菜,不會再加什麼調味,包括鹽;除非酸菜沒味道


老實說,大腸都被嫌棄了;何況是更臭的豬肚,而且豬肚是用蒸的,即便是泡在酒裡也根本蓋不過吧?我們都覺得是它污染了酸菜湯的美味......


其他內臟
粉腸、生腸比照腸類拒絕,我不會點”五更腸旺”、”九轉肥腸”的菜,在麵線攤,如果是加大腸,不是蚵仔,我也會叫老闆給我一碗純麵線  至於比較高檔的豬肝、腰花也不愛,依”豬”拒絕往來


同為四隻腳的牛肚,我承認自己還頗愛的,尤其是牛肉麵店點一碗牛雜,因此每個人口味的矛盾是無法以常理解釋。至少我沒有怪到”吃鴨翅膀不吃鴨肉”、”不吃皮,連魚皮也不吃”


兩隻腳的雞鴨內贓,我都可以接受:因為雞鴨胗雖同樣是消化器官,但是胗的內部有一層厚的粗膜,處理時會把那層膜剝掉,就像雞鴨腳外層的厚膜一樣,簡而言之,爪子和胗沒有直接接觸到髒污;此外雞鴨內臟體積小,清洗和去除腥味都比較省事 。XD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菜豆

從傳統買了菜豆,5、6月正是盛產的季節。菜豆也是客家庄普遍的蔬菜之一,客家人稱為”長豆”


通常老媽約在農曆年前後開始用去年留下來的種子,埋在小花盆中放在陰涼處,天天澆水保持濕潤,等它發芽,之後再移植到菜園裡。等它長到一定的高度,再架起竹竿讓它攀爬


雖然我們家姊弟比較偏好四季豆,但是菜豆是一般客家菜園中年年都會種植的蔬菜,待端午節時候,炒一盤菜豆混合茄子的菜,更是節令菜餚之一菜豆除了清炒,加點九層塔之外,在客家人的餐桌上有另外的料理方式,是客家獨有的特色!


豆乾
長豆晒成的豆乾應該是客家特產吧?這也是在蔬菜大量盛產時,客家人儲藏醃菜,以備青黃不接時的傳統。豆乾的製法很簡單,清洗後將一條條長豆丟入滾水中燙過,再取出在陽光下曝晒一天,傍晚時再將晒過的長豆加鹽巴略為醃漬,之後每天拿去晒,直到豆子脫水轉為深褐接近黑色,再將脆硬的豆乾折成一小段一小段,方便保存


豆乾的烹調方式通常是煮湯,視各人喜好亦可與排骨或肉片一起煮;雖然我不愛吃豆乾,但是不可否認的,豆乾湯有一種自然的清甜干味,所以一般都是喝湯多於吃菜豆乾


菜豆粥
一般客家家庭較少煮稀飯當早餐,因為以前人家要下田工作,吃稀飯容易餓,但是在客庄,夏天也會煮一鍋清爽的菜豆粥,增進食慾!菜豆粥不是湯湯水水的,不像復興南路的清粥小菜的地瓜粥,嚴格來說比較類似軟爛的飯,除了翠綠的菜豆,不加其他佐料!這是物資不豐時候的古早味,現在你在家自己煮菜豆粥,愛加什麼都可以:溪、香菇、紅蘿蔔、油蔥酥......各人喜好

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Woodville Chronicles - a match 3 game

There are tons of match 3 games.  You can drag, switch or click 3 more jewels t o get higher points.   Some of them are very popular online and on PC as well, for example, jewel quest series.


Basically, the major levels are the same as other match 3 games, the players have to clear the blocks to complete the level.   After that, there's a pop up window to choose if you would like to go to next level or bonus level.
If you click to next level, you would miss lots of fun and get weary soon.


In fact, the bonus level is difficult & challenge comparing to major levels.   There is a key inside the tunnel as the screenshot.  You need to the clear the figure under the key, make the key falling down the bottom of tunnel.


The tunnel is not always straight line, then you can turn right or left of the board to change the direction.  


When the key drop into the keyhole, the bonus level is complete.



The major tasks seems easy and little bit boring , but it's more interesting to play the bonus level.   


All the points was in use to build up a beautiful village.  


Actually, I believe the game designer team can delete of all major levels, just combine the bonus level as an online or app game for downloading.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圍巾 - drop stitch

Thanks for Youtube.   I found how to knit drop stitch and knit my own scarf with drop stitch. The link was as below. http://youtu.be/eXJwhrj4Bts

棒針是國中時家政課學的,雖然說當時的作業是打一件背心,也真的織了一件交差了,但是真正要織一件毛衣或背心,以我現在的功力,無法自己掌握尺寸,尤其是在胸線的部分,所以目前就只有打打圍巾和帽子


因為我覺得自己打的空針不好看,洞洞織得太大不好看,所以很少利用,可是上下針的運用也搞不出太大變化,透過網路搜尋各種花樣,也發現不少免費的


剛開始找的時候以中文為主,後來開始找英文的 knitting pattern,發現一個大問題,以前在學校及坊間的書比較沿襲日系,織法以圖案表示:|、-、/、\、o等代表不同織法;但是在英文表示織法通常用縮寫:kp、yossk、k2tog......etc,開始我非常困惑,藉由Youtube上的各種的示範帶,才發現西洋織法變化似乎更豐富



我在某個 pattern中發現它寫row 1:knit, yarn over.  row 2: knit, drop stitch 一開始不了解drop stitch的意義,打出來就是不對,所以拆掉重來,決定先搜尋看看到底是什麼,了解之後先後打了披肩和圍脖 wrap


Wrap 這是我用剩餘的線廢物利用,先織長圍巾,再把繨合兩端,圍在脖子上


主要是這個三角披肩,原始圖樣出自這裡:http://www.mistialpaca.com/patterns/t/2048-fancy-fingering-shawl/
我織好三角形了,但是邊緣的蕾絲還沒有想法,我應該不會依原圖照抄,而且時序進入5月,天氣開始熱了,淺色毛線怕流汗弄髒,可是我也不想隨便織或鈎點花邊,草草了事。還是等想好再動手!





reading,listening

  • jamie t
  • just jack - the day i die

網誌存檔